8月26日晚間,環保上市公司科融環境(300152,SZ)發布了2020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科融環境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為1.7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影響之下,科融環境在垃圾焚燒發電板塊上,仍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增長,而在污水處理板塊和節能燃燒板塊上,科融環境完成了多個新增訂單。
垃圾焚燒發電業務業績顯著增長
作為一家在2010年就已上市,并擁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動站的上市公司,科融環境的業務發展至今已擴展至節能燃燒、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熱電聯產、熱能工程等多個方面,是一家新型綜合性環保節能服務商。
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的影響,上半年以來,科融環境仍在垃圾焚燒發電板塊方面獲得了顯著的業績增長。其中,旗下公司諸城寶源完成生活垃圾入廠量約12萬噸,發電量約3000萬度,此外,另一家子公司睢寧寶源完成生活垃圾入廠量約13萬噸,發電量約2500萬度。2020年半年報顯示,科融環境垃圾發電經營分部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營業收入4825.1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48.87%,毛利率達42.1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8.66個百分點。
此外,在污水處理板塊,科融環境半年報也顯示,2020年上半年,污水處理板塊完成新增訂單合同金額約1.3億。科融環境另一主營業務——節能燃燒板塊則新增訂單264個,訂單總合同金額約1.1億。
而在保持主營業務繼續發展之下,新冠疫情期間,科融環境還曾多次捐款捐物,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擔當社會責任,奉獻公益力量。作為“抗疫”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之一,受到全聯并購公會和并購公會黨委表彰,被授予“全聯并購公會抗疫先進單位”稱號。
參與承接多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抵抗疫情等外部因素帶來的沖擊之下,技術創新、品牌營銷、管理能力和經營理念一直是科融環境的核心競爭力。其中,在技術創新方面,作為擁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高科技環保企業,科融環境已經擁有了國家重點新產品1項,是火炬計劃科研課題承擔單位,還是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
此外,在2020年上半年,科融環境還參與承接了多個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其中包括了燒高堿煤液態排渣旋風燃燒關鍵技術的研發、全自動超低氮一體化燃燒機的研發和阿牛巴流量計項目。對于全自動超低氮一體化燃燒機的研發,科融環境半年報指出,是由于近年來低氮燃燒需求強勁,科融環境在原燃氣低氮燃燒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立項研究新的燃氣低氮燃燒技術。據悉,這項技術是一種通過計算機仿真和實驗相結合的辦法開發無煙氣外循環的預混高速低氮燃燒技術,截至2020年6月30日,科融環境表示,計算機仿真已經完成,實驗驗證機正在制造中。
而阿牛巴流量計則是由于科融環境業務的需要,由于對氣體流量計需求較大,科融環境便通過立項自行研發阿牛巴流量計替代外購。科融環境統計了近幾年所采購的阿牛巴流量計,發現費用約在280萬元/年。而截至2020年6月30日,科融環境表示,阿牛巴流量計已完成實驗測試,并有2個工程共16套試用。
在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創新之外,科融環境早于2019年5月,入圍省企業研發機構高質量提升計劃培育庫;此外,2019年5月科融環境旗下子公司徐州燃燒控制研究院有限公司也被認定為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而截至2020年半年度報告期末,科融環境及其下屬子公司擁有有效專利89件,其中包括發明專利30件,實用新型專利59件。
三大核心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早在2019年年報中,科融環境就提及了2020年的經營計劃,表示將繼續堅持以環保類主營業務穩健發展為核心宗旨,積極推進各板塊項目建設以及市場拓展,節能降耗向內挖潛,提升企業盈利能力,開拓創新業務利潤增長點。
而在2020年半年報中,科融環境也表示,將持續進行內部資產的結構優化,穩步改善公司現金流狀況,提升公司償債能力,為公司主營業務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提高公司抵抗外部不可抗力因素的能力,降低疫情對主營業務的沖擊。科融環境將逐步為未來戰略并購及業務拓展積累充裕的資金。
除了在氫能源產業的拓展,推動科融環境環保科技技術再升級。在三大核心業務方面,科融環境也在今年4月份表示,對于節能燃燒業務業,隨著環保政策逐步加深,煤改清潔能源進一步推廣,清潔燃料和潔凈燃燒技術的高效、節能、低污染讓工業鍋爐需求依然不減,市場需求前景或將被持續看好。
而在垃圾焚燒發電業務業務方面,近十年我國生活垃圾處理呈現出以填埋為主,但占比持續下降,焚燒處理占比不斷提升的趨勢。科融環境指出,垃圾焚燒發電業務將為科融環境帶來持續穩定的現金流。
此外,在污水處理業板塊上,科融環境表示,2019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和住建部等部門陸續印發相關政策文件,三部門印發《關于印發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旨在推進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和建設,進一步激發了城市污水處理市場的活力。隨著未來國家越來越多環保利好政策的推行,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或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作者:李十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