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新型電力系統。鼓勵我市企業積極參與“外電入魯”通道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大力推進“外電入濟”電網工程建設。持續加強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積極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大幅提高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引導電力用戶積極參與電力需求響應。建立獨立儲能共享和儲能優先參與調峰調度機制,加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推廣,推動抽水蓄能、儲能電站項目建設,新增可再生能源項目按要求配建或租賃儲能設施,積極推進儲能示范城市建設。到2030年,新型儲能設施規模達到150萬千瓦,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75萬千瓦。
大力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大力推進清潔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有序推進分布式光伏、光熱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推進生物質能、地熱能、空氣能等清潔能源和工業余熱供暖規模化應用。提升建筑用能電氣化水平,建設集光伏、儲能、充電樁一體化的柔性用電建筑,有序推進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達到50%。
來源:北極星
作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