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從‘微不足道’,到如今的‘舉足輕重’,相信未來將‘擔當大任’。”近日,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精辟概括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的角色定位。
我國可再生能源經過20多年高速發展,積累了哪些典型案例?“十五五”時期,我國能源發力重點是什么?圍繞這些話題,杜祥琬與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能源結構逐步、穩步轉向以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為主”
“本世紀初,中國工程院在分析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時指出,我國的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對我國一次能源的貢獻雖然‘微不足道’,但后來研究發現,可再生能源必將走向‘舉足輕重’,并將進一步‘擔當大任’。可再生能源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將成為照亮未來的綠色之光。”杜祥琬說。
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仍以煤為主。杜祥琬稱,據測算,我國技術可開發煤炭量約為1710億噸。“如果使勁燒的話,煤炭40年就燒得差不多了。”
煤具備“重要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這三個特性。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不言而喻,但有限性很多人都理解不夠。“煤在許多人眼中扮演的一直是‘兜底能源’的角色。”杜祥琬說,“誠然,短期內煤大概還能兜底,但長期而言,具有不確定性。”
“無煤可用,何談兜底?”杜祥琬不禁發問,很多人對這一點還缺乏認識,自以為煤炭永遠可以兜底。因此,必須要對煤炭的有限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在杜祥琬看來,我國能源轉型,需要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逐步、穩步轉向以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為主。這不僅是長期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為什么要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因為它們是無限的,太陽能可以說是有太陽就存在。”杜祥琬說。
“近20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杜祥琬說,數據顯示,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持續保持新增裝機的主體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達到21.59億千瓦,約占我國總裝機量的59.2%。
當下,隨著風電、光伏的迅猛發展,新能源發電的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給電網消納帶來一定挑戰。如何把間歇性變成靈活性?“有很多辦法,比如跟儲能技術相結合,與先進電網調度技術結合,新能源就會變得更加智慧。”杜祥琬說。
“蘭考實現了電從‘身邊來’,其他地方可借鑒”
針對能源轉型,杜祥琬將目光聚焦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他先做了一個小范圍的試驗。
地處中原的河南,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可謂是“微縮版”的中國。“如果把河南省能源革命做好,走出一條路子來,全國都可以得到啟發。”自2016年起,杜祥琬時任組長的“中國農村能源革命與分布式低碳能源發展”課題組就在河南省蘭考縣研究農村能源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的努力,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縣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僅實現了用電自給,甚至還能將多余的電力傳送上網來盈利。
“過去,蘭考的電力是靠外來,用的也都是煤電。”杜祥琬感慨道,現在,依靠自身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如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垃圾焚燒發電,蘭考每年的發電量已經大于自身需求。
據蘭考縣發改委統計,通過因地制宜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蘭考全縣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135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為79.4萬千瓦,光伏裝機為51.7萬千瓦。此外,蘭考縣還建成投運2.4萬千瓦的生物質熱電、1.5萬千瓦垃圾發電、日產2.5萬方生物天然氣項目。
“其實,蘭考是個三類資源地區,風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都不是最富裕的。”杜祥琬補充道,但風機轉起來了,屋頂光伏也發起電來了,全縣建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就夠用了,而且還能把全部城市生活垃圾都處理了。“這就證明相關技術在人力的加持下是可行的。”
在杜祥琬看來,蘭考提出了能源“身邊來”的概念,首先要利用身邊的可再生能源,就地取材不夠,再談“遠方來”。
事實證明,蘭考的模式值得其他地方參考。“技術現在已基本成熟,且成本也下降很快。很多東部地區如果可以像蘭考這樣依靠本地的可再生能源,能源自給率就能提高。”杜祥琬說。
“首先要改變觀念,也要借助核心技術去創新”
杜祥琬強調,“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的未來要靠可再生能源,而不是靠煤、油、氣等化石能源。”
那么,今后到底如何借助可再生能源、儲能、智能電網、負碳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雙碳”目標?
杜祥琬認為,科技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需持續推行降碳、脫碳、碳移除舉措,強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零碳工業流程再造等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加速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轉型與技術進步,推動發展模式實現根本性變革。
在能源領域,主要有煤炭方面的煤炭綠色智能高效開發利用、煤粉預熱燃燒技術、循環流化床高溫后燃等技術;核能方面的可控核聚變、加速器驅動次臨界潔凈核能系統、固有安全核電、釷基熔鹽堆等技術。在工業領域,主要有工業數字化、氫冶金、全廢鋼電爐流程、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氫能煅燒水泥熟料、關鍵金屬礦物質開發循環利用等技術。在交通領域,主要有可持續航空燃料、新能源汽車與電網互動、氫燃料電池電堆、船舶電動化、氫燃料航空發動機、生物乙醇等技術。
談及如何加強國際合作、提升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和能源轉型中的貢獻度時,杜祥琬堅定地認為,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舉措,對保護地球家園作出至關重要的貢獻。“首先做好中國的事,比如可以從能源低碳化轉型、強化氣候變化應對舉措、創新國際合作項目等維度發力,共同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攜手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新路徑。要正確面對低碳轉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加強氣候治理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會議、項目合作、學術研討、人才培訓等活動,講好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生動故事。”
來源:中國能源報 記者 張勝杰
作者:張勝杰



評論